Think-pair-share:課堂匯報及分享的 5 個迷思
- omsdhk
- 2022年6月18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課堂匯報是有效的學習方法嗎?
課堂匯報是教師判斷學生學習成果的常用方法之一,亦是之前提到的 Think-pair-share 模式的一環。然而,雖然研究普遍認同 think 及 pair 可以讓更多同學投入參與課堂討論,對 share 卻有所保留,認為 share 未必能讓不同個性和需要的學生同樣地得益。
迷思1:Share 環節可以讓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討論内容
事實上,學生在全班面前分享的内容未必充分反映他們在 think 及 pair 環節的想法。雖然所有學生都有參與 think 及 pair 環節,主動在全班面前發言的往往是某部份學生。他們的發言内容未必能代表所有學生的看法,亦不及小組討論豐富和有質素。學生代表小組匯報討論結果時,可能會因同學的受歡迎程度、身份等而選擇是否匯報他們提出的觀點,令分享内容變得片面。因此,share 環節未必能反映所有學生的觀點。
迷思2:隨機選擇同學分享可以讓學生有公平的參與機會
為了讓不會主動分享的學生表達看法,教師時常會隨機邀請同學發言。然而,對於一些對公開分享感到焦慮的同學,這個做法可能令他們更加緊張,令他們發言時未必能充分表達自己所想,上課時亦可能因擔心被邀請回答而分心,影響教師的判斷和學生的學習。因此,這個做法未必能消除學習過程的不平等。
迷思3:讓學生在全班面前匯報可以訓練他們的説話能力
反覆練習便一定可以改善説話能力、減少焦慮嗎?要達到這個目的其實並不簡單。首先,練習的次數必須足夠,而因為每班學生數目眾多,恆常課堂未必可以提供足夠的機會達到理想效果。而且,匯報時的情況也會影響成效。若學生有正面的體驗,如得到認同、鼓勵,課堂匯報或許可以幫助他們克服恐懼。然而,若學生的體驗不佳,例如因教師的評價而感到尷尬,便只會令他們更懼怕匯報,適得其反。因此,課堂分享未必對所有學生有用。
迷思4:Share 環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think 和 pair 的部分
若讓同學自薦分享,不打算分享的同學不會有動機積極參與 think 和 pair。但若隨機邀請同學分享,其實只提供了參與課堂的外在動機,未有提升參與課堂的内在動機。要鼓勵學生積極投入,需要其他更有效的方法。
迷思5:在 Share 環節聆聽其他同儕解釋課堂内容有助理解及學習
正如前述,Share 環節的内容不及 think 和 pair 部份詳細、深入,因此學生未必從 share 環節有額外得著。除此以外,學生有可能不自覺地以同學的身分特徵(如性別等)判斷其發言的質素,因此未能從質素最好的分享中學習。教師選擇同學發言時亦可能不經意地加深這些刻板印象。
總括而言,Think-pair-share 模式固然有其好處,但 share 的部份有不少改善空間。這些問題也適用於其他情況下的課堂匯報和分享。接下來的帖文會分享一些改善課堂分享的方法,好讓有不同個性和需要的學生都能同樣地得益。
參考資料:
Cooper, K. M., Schinske, J. N., & Tanner, K. D. (2021). Reconsidering the share of a think-pair-share: Emerging limitations, alternatives, and opportunities for research. CBE Life Sciences Education, 20(1), fe1-fe1. https://doi.org/10.1187/cbe.20-08-0200
Comment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