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語用學與自閉譜系障礙(三):心智理論與對話能力
甚麼是心智理論 (Theory of Mind)? 心智理論是一種社會認知能力 (Social cognitive ability) ,用於理解別人可能有與己不同的心理狀態,例如信念、渴求、計劃、期望、所知資訊、意圖。這些心理狀態會影響作出的行為。...
語用學與自閉譜系障礙(二):自閉譜系障礙超簡略簡介(下)
這個系列是與 @lang_dev101 的合作,如果對兒童的廣東話發展有興趣,歡迎按此了解更多! 神經多樣 (Neurodiverse) 社會不時會將各種神經功能障礙 (neurological disorders) 與「正常」視為對立的概念,將有這些神經功能障礙的人士排斥...
語用學與自閉譜系障礙(一):自閉譜系障礙超簡略簡介(上)
這個系列是與 @lang_dev101 的合作,如果對兒童的廣東話發展有興趣,歡迎按此了解更多! 媒體裡的自閉角色 近年的影視作品裡不時都有患自閉的角色,例如劇集 Big Bang Theory 裡的 Sheldon Cooper、Grey’s Anatomy 裡的...
遊戲與兒童社會性別發展
(一)兒童性別認同的發展 兒童性別認同 (Gender Identity) 的發展受兩大因素所影響: 生理 (Biological):例如基因 環境 (Environmental): 例如家庭,社會,文化和媒體等 從環境因素的角度來看 美國心理學家桑德拉 (Sandra...
遊戲與情緒調節 (Emotion-regulation)
(一)遊戲和兒童情緒發展 根據弗洛伊德 (Freud) 所提出的心理分析論 (Psychoanalytic theory),遊戲是一種宣洩,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,同時增加個人對這些情緒的控制感 (Sense of mastery)。...
遊戲為本學習:教育者的角色
針對學前教育的教學體系,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 (Friedrich Froebel) 指出教育者有四大角色: 觀察、支持和擴展兒童遊戲和學習的需要 。 反思所觀察到的,以加深大人理解孩子的生活和學習。 與家長、家庭和社區密切合作...
疫情對小朋友玩的遊戲類型產生什麼變化?(三):親子遊戲互動技巧
遊戲互動的重要性:建立親子關係 在家中,當家長與孩子進行由孩子所主導的遊戲互動,過程中可以參考親子互動治療 (Parent-Interaction Therapy)。運用當中五個技巧 (PRIDE) 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,從而增進感情,提升親子關係。 (一) Praise...
疫情對小朋友玩的遊戲類型產生什麼變化?(二):增加使用電子屏幕產品
1. 電子共同遊戲 (Digital co-play) 透過在電子遊戲中的交流,改善家庭運作 (Family Functioning) 並增進親子關係。 例如:一起在家中玩30-60分鐘的電子遊戲(戰略,動作,棋牌,體感等類型)。 子女可以:...
疫情對小朋友玩的遊戲類型產生什麼變化?(一):減少戶外和社交活動
研究發現一:減少戶外活動 不少家長為到孩子的健康著想而減少外出。再者,公共空間的遊戲資源及場地關閉,小朋友的戶外活動 (Physical play) 顯著減少。 研究發現二:減少社交活動 學校經歷多次停課,面授課堂不得已暫緩,網上教學成為了新的學習模式。...
不同成長階段的小朋友的遊戲行為也有分別?
認知發展的遊戲階段 在認知發展論中,遊戲是認知發展的指標,同時也是認識世界的一種途徑。心理學家皮亞傑 (Piaget) 認為小朋友的認知發展影響遊戲行為。 小朋友的遊戲階段(STAGES OF PLAY)大致分為以下四類: 1. 功能性遊戲 (Functional...
知多一點:關於小朋友玩遊戲的形式
小朋友的「玩」主要分為兩大類 1.「自由遊戲」(Free / Unstructured play) 自由遊戲是以小朋友作主導的遊戲。根據小朋友的興趣愛好,讓他們自己決定玩什麼、怎麼玩、跟誰玩 。大人的角色更多是陪伴和觀察 。 透過自由遊戲,小朋友可以: 培養創意 培養想像力...
如何在「玩」和學業之間取得平衡?
「玩」是讓小朋友「充電」的時間。 有些時候,如果孩子不願意做功課而發脾氣,或者放學回家後只顧著玩。有些家長或許感到困擾,出於關切用上斥責、敦促的語氣跟孩子溝通。有時候,當家長因為孩子不願意做功課而感到很挫敗,孩子也會有同樣的情緒。 面對這些情況,家長可以怎樣做呢?...
要矯正兒童的「問題行為」嗎?(下)
兒童「唔聽話」,亦可能只是「聽唔明」 「企好!」「專心!」「聽話啲得唔得!」「合作啲啦好冇?」一句句指令看似簡單顯淺,其實抽象的字眼内有不少隱含意思,要兒童完全理解其實有一定難度。 這些指令用字抽象,並沒有給予兒童明確的行為指示,兒童因而不清楚自己哪項行為犯了錯,不知道犯錯...
要矯正兒童的「問題行為」嗎?(上)
怎樣才是「正常」的兒童行為? 我們有時很難界定什麼是「正常」和「不正常」的兒童行為,兒童行為正常與否,往往取決於他們的年齡、性格、生理和心理發展等不同因素,因此不能對每個兒童的行為使用完全相同的評判標準。儘管如此,家長仍可參考以下三種普遍行為分類: 一、需要並且被批准的行為...
如何改善 Think-pair-share 模式?
我們可以如何改善 Think-pair-share 模式,讓所有學生均可以從中有所得着? 一、改變分享方式 由向全班分享,改為與數個 pair 小組分享,減少學生的壓力,亦讓更多學生有被聆聽的機會 當教師在 pair 環節注意到某學生提出的論點值得同學學習,可先私下詢問學生...
教學小工具:Exit ticket
「究竟啲學生係咪真係明白我頭先教嘅嘢?」 如果你曾有以上疑問,或許可以考慮嘗試使用 Exit ticket,透過簡單的問題測試學生所學。 甚麼是 Exit ticket? 簡單來說,Exit ticket 是一張簡單的工作紙,由學生於臨下課前幾分鐘獨立完成。 使用目的:...
bottom of page